1.知乎,美国为什么不大力修建高铁

2.解决不会思考问题的焦虑

近期油价还会不会下调_最近油价会下调吗知乎

链接:?s://pan.baidu/s/1mrjLg3T9pfdUgnABsp-w1A

?提取码:?rp6w

多引导和鼓励,同时也要视效果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。?引导就是用演示或说明的办法,把事情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展现给孩子,供孩子自己作出判断和选择。如通过父母的表率作用让孩子从中去模仿和学习。父母的作风、兴趣、爱好、习惯等个性特征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,有的父母甚至成为孩子终生效仿的榜样。

这里有巧虎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设计的早教《快乐版(3-4岁)》希望能帮到您

知乎,美国为什么不大力修建高铁

文/余金秋

我特敬佩一种人,就是能坚持的人。每当看到有人惊艳全场,比如嗓子好唱歌好听,比如写得一手好字,比如会某种乐器,众星捧月,心里就在暗想,为什么那个人不是我。才华横溢,对自己来说太遥远。那一点小小的震撼,几分钟之后就会抛到九霄云外,照常该睡觉睡觉,该玩耍玩耍。而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时间的累积。其实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,把它浇灌在哪儿,哪就能开出美丽的小花来。

快而立之年,想想还是挺遗憾的,没有一样东西拿得出手。从小到大,除了考试就什么都不会了。读一个好大学,找一份好工作,生活按部就班,好像还是差点什么。因为过去的二十几年绝大多数时间都不是自己的选择,唯一做的就是在一种既定的场景下,把事情做好。小学就努力考好一点的初中,初中就要上重点高中,然后就是考名校。大学有一次翘课去听王强和徐小平的讲座,讲他们那代人读大学的情景,个个是书虫,很受触动。从那时候开始尝试读书这件事,直到今天,我仍觉得放弃一些基础课程,凭嗅觉读一些书,听一些讲座,是大学里有意义的事情。

就像听人演奏出神入化,那是别人在过去几年或者几十年用时间浇灌出来的果实。直到今天,我实在想不出从现在开始,能做一件什么事,也用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去坚持,也能开花结果。好像做什么都来不及,学画画没天分,学唱歌天生没有好嗓子。想来想去,目前适合我做的,就只有读书写字。于是,就开始吧。

一个人坚持着一件事,会单调乏味,找些伴吧。我找到两个特能坚持的人,一个是战隼,一个是张佳玮。

我是在知乎上发现他们两个的。两个人不太一样,战隼是确确实实逼着自己去坚持一件事的人,他在自己的公众号发起100天行动,用坚持的行动改变惯。比如100天阅读,100天运动。不仅自己坚持,还带动数十万人一起行动。不像鸡汤那样给出100天的结果,让你心痒,又不知道从何做起。他是强调坚持100天的过程,不论做什么,选择合适的目标,死磕100天,总会有收获。我读了他的很多篇关于改变的文章,每一篇都是可以量化的路径,只要你还愿意去坚持,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。

最喜欢他在文章提到的他也曾受影响很深的一句话:“ 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,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方法;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,你一定会找到一个借口。 ”

张佳玮是才子,写文字天南海北,信手拈来,能把烧烤,抽烟,取暖都写出不一样的味道。读他的文字,有侠气更有才气,荡气回肠。虽然读不出他逼迫自己坚持做一件事的痕迹,但是从他每天更新一篇有质量的文章角度来看,要真做到这样的地步,后面需要做出多大的努力是无法想象的。后来在知乎上看到他回答“坚持每天输出千字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”就是反复阅读+写,再弱的人也能提高。福楼拜重视语感,大声念给自己听是否顺耳;司汤达为保持用语纯正,每次开笔都要读一页罗马法典;朋友传授经验,先想自己会把这些删掉的,先开了头再说,能写多烂写多烂。所谓剑不离手,曲不离口。那时才知道,那些珠玑的文字,横溢的才情也绝非虚无缥缈,而是朝夕练就的。

09-14年,我断断续续写文章,写完后感觉过瘾。可惜没有坚持,写得很少。我关注这两个人的公众号,几乎是每天一篇,而且质量过硬。也试着开始以一周一本书为,没过多久,其实很容易实现,继而一周写一篇文字,也能达到。不管做一件什么样的事,每天都做,做成一种习惯,是很好的事,首先一点就是不用逼着自己去完成,不做心里不踏实,其实这也是一种上瘾的表现。上瘾去做一件有益而无害的事,没有坏处。

做这些事情,没有谁一开始就很顺利。比如昨晚12点开始写,什么都没准备,快一点发出去,写完后就兴奋睡不着了,今天上班一天脑袋昏昏沉沉。没关系,今天继续,不管写成什么样子,烂就烂点吧。不死磕一下,又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耐。

解决不会思考问题的焦虑

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,美国经济发达,之所以不修建高铁,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:

第一,美国汽车普及率非常高。美国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,人均收入水平也较高,几乎家家都有汽车,甚至很多家庭都有多辆汽车,美国汽车的普及率高达80%以上。

为什么美国家庭出行都喜欢开车?首先,美国大部分高速公路是不收费的,一路畅通无阻,很少见到收费站;其次,美国的油价很低,所以车辆保养、开车出行的成本非常低,想去哪里开车就可以,没必要坐高铁。

第二,美国航空业发达,廉价航空公司非常多。如果美国人要出差,从美国最东边到最西边,距离很远,开车自然不行,只能选择坐飞机。对于美国人来说,坐飞机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,就像中国人开车一样。

现在,我碰到一个问题,学习了很多知识但不知道怎么使用,非常焦虑。比如得到专栏作者在文章结尾时抛出的问题,大部分时间我的大脑都是漫无目的地咀嚼题目,虽然偶尔也会靠直觉做出答案,但却不知道回答的依据是什么。这让我有一种错觉——学的越多,无用的知识就越多,不能帮助我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焦虑感。不会思考——这是我写作碰到的第一个拦路虎。

一、先大概找个方法

? 1 思考结构力是个好工具: 李忠秋在《透过结构看世界》开篇就说:透过结构更容易把握本质,透过结构看世界让我们与众不同 。那么结构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,通俗地讲结构就是顺序,认识事物就应该了解其内部成分的顺序。比如人类蛋白质大分子是由20种基本氨基酸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构成,不同的顺序组成不同的蛋白质分子。比如田忌的故事中,上中下等的出场顺序不一样,就会产生不同的比赛结果。结构变了,本质就变了,所以认识事物就要从分析结构开始。

? 总之我想说的是,是不是可以先给自己的“思考呈现”建立一个思考的框架。李忠秋在书里面介绍了两种回答问题的思路,一是从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路径分解,探求答案的能力,结构是以上统下;另一种是把各种信息聚合起来,得出一个正确结论或最好解决方案的能力,结构是以下往上。这是总体回答思路,接着还有次一级的结构,比如面对问题时候,我们应该要从是什么,为什么)以及如何做三个方面来考虑。拿着这个思路去观察很多老师的回答,发现我的思路也特别清晰了。

? 如何思考是一个非常之大的话题,今天我先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——如何回答一个“你怎么看这个问题”的问题,这是我在得到专栏上最常遇到的事情。比如以下两个例子:

例子 1? 有人问,关于石油定投基金,现在适不适合定投石油呢?

王烁老师:你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,就说明你还不懂什么叫定投,定投是种时间多元化策略,用这策略的原因就是放弃择时,用跨时的分散投资来分散风险,免得集中买入买到顶。所以,无论你要定投什么东西,它可以是周期性的、可以是长期上涨的,但它不能是长期下跌的,更不能是要归零的。

石油是周期性的?长期上涨的?长期下跌的?还是要归零的?这个问题不滑稽,过去十多年,粗略而言,对石油的主流看法,先认为它是周期性的,后来因为中国需求而认为会是长期上涨的,近年来又因为新能源兴起转而认为它会是长期下跌的。至于它事实上是不是,得你自己判断。

最后一点,虽然你说石油积极定投,但不能光看基金名字,得搞清楚基金实际投的是什么?基金是与油价直接挂钩呢,还是投资于上游石油公司股票呢,还是投资于下游油炼化厂呢?差别非常之大,搞不好你想定投的是面粉,实际定投的确实面包。一定要避免这种悲剧,我觉得是越简单越好。(以上问题选自得到《王烁·大学问》专栏)。

这是回答一个典型的以上统下的结构啊,言简意赅,直击本质。先从目标问题分析,先说什么是定投,其特点有哪些(是什么),再介绍石油定投的周期性特点,可以说照顾到了每一个关键字,最后告诉你结论“定投不择时,重视趋势和基金对象”,三条要点,直击本质。

例子2 吴军老师在回答2017年的新年目标是什么?

目标1.完成《数学之美》的英文版和韩文版,《大学之路》第二版

关键结果1.1找到英文版的出版商;

关键结果1.2寻找合适的、母语是英语的合作者,修改英文版的书籍;

关键结果1.3完成英文版的写作;

关键结果1.4争取年底出版;

关键结果1.5配合韩文版的出版商,争取年底出版;

关键结果1.6完成《大学之路》第二版,补充公立教育的内容,增加关于“伯克利”的一章,增加有关大学申请的内容,更换一些照片。四月底完成修改,争取9月份之前面试。

……(以上节选自得到专栏《吴军·硅谷来信》)

这个问题就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概括总结,肯定最先是信息多且杂乱,需要先归类,然后概括出中心思想,然后再从上往下梳理,准确的说这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更多地是体现在纸外。其实这两种方法往往是一起使用的,我在寻找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上也花了好多时间,结果发现二者混合在一起的非常多。

? 总的来说就是第一步确定主题,第二步基于主题发散,尽可能地多想,第三步把想过的东西聚合浓缩为一个有用的结果。

? 另外,我的某些思维方式常常会造成一些与问题本质完全相悖的错误结论。因为固有的心智模式,或者关注局部忘记总体;或者某种信息符合我的心意或期盼,我就会把它作为主要依据;或者我还有一种“原始的轻信”这种倾向。李忠秋认为运用结构思考力就可以客服这些思维缺点,更容易把握问题的关键(迅速抓住主要矛盾),但是问题是千差万别的,要想真正理解某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,需要不间断的学习和思考。

?

第二、想个办法解决“脑袋中信息缺乏”焦虑的问题

1?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,我发现一个问题:我不熟悉的领域比如经济学和社会学等,我更不易找到问题的本质,那需要很深的专业知识,相反对于自然科学领域我就相对游刃有余,换句话说就是焦虑感不一样。因此,专业性很重要。

? 现代社会中,一个人的“通识”课上必须有经济学和社会学等,所以有时候我们难免陷入“我必须快速学会”的期盼中,但是往往忽略专业性这个概念,俗话说隔行如隔山,达到一个学科的专业水平必须循序渐进,需要时间的积累。想到这一点,焦虑感也会少一点。

? 其次,所谓很多的专业知识也是需要很多“非专业”的常识来的,比如何帆老师在介绍如何读书的时候说过,你读一本书最好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基本知识。比如马前卒在分享如何独立思考时提出一个例子“怎么读马克思”,很多人根本不会去了解19世纪的基本面貌,比如当时有多少人口、物价多少、各个国家人口怎么分布、有多少国家、每个国家的发展到那个水平了、贫民多少、受教育程度、中产阶级有多少、时代矛盾冲突等等,这都是马克思身边的事情,而我们并不了解,所以读马克思得到的势必是畸形的世界革命观。所以通读一本书,一本书及其周边读熟读细了,可能也是减少焦虑的方法,最好同时写写相关文章或笔记,将焦虑内化为知识。

? 2? 其是我们知识点少的可怜,而不是自以为是的“学习了很多知识”。马前卒在知乎分享的文章也让我大开眼界。 他说:“为什么你缺乏独立思考,是因为你的知识点还不够 。 你大脑中由神经元构成的知识集合还不够密集。你尚不能用这些知识点随机碰撞出知识体系,所以大多数知识点都散落在体系之外,成为“无用”的知识。你要做的事情只有——继续汲取知识,尽早让自己接受的信息量再上几个数量级,到那时候,无论是独立思考还是构造思想体系,对你来说都不再是问题了。” 说的太好了,这段话就像神来之笔,点亮了我心中快要寂灭的思想之光。足够的知识才是伟大的思想体系的起点啊,我们自以为学习了很多知识(很多微信作者也在无意中强调这个错误的认知),其实还远远达不到所谓“知识过剩”的阶段。从这个方面而言,我觉得思考是行动而不是沉思。

? 新的知识体系可以构建或者酝酿出新的事物。如果把松散的根本没有联系的知识放在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中,他们或许或显得不再简单和孤立。衔接文章开头,你的问题或许就在这个体系中的某个地方,可以随意生长。但前提是你真的有足够多的知识。心理学家理查德·尼斯贝特在其著作中《逻辑思维》中列出一个清单,指出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,必须在哪些领域吸取知识:逻辑法则,统计法则、科学方法论、经济学,同时何帆老师也补充到还有心理学、进化论、历史和文学。看来我们要学习的东西也并非无章可循。

? 其实今天这个问题是个比较大的问题,不可能通过一篇文章就可以解决我思考结构中的缺陷,但是通过本次思考,我至少可以大大降低自己的焦虑感了。首先要面对现实,比如让我一个学医的去回答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问题,力不从心是很正常的,因此平常心最重要;其次,对自己喜欢的领域可以慢慢积累,通过学习开阔视野,提高自己的知识密度,最后逐渐改正自己的思维偏颇,养成优化思考结构的习惯,最终建立枝繁叶茂的智慧大树。